chinajobbox:反思三国蜀汉之败

2019-03-23 15:23 评论 0 条
蜀国在三国之中最先败亡,让人不免不叹:
一叹庞统、法正早逝

庞统、法正都是蜀国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家和实干家, 分别是蜀国取得西川和汉中的第一功臣, 正是他俩的伟大贡献让蜀国气势如虹, 如日中天。 可惜都在事业的颠峰英年早逝了, 蜀国痛失帅才, 天不佑汉啊! 如果庞统、法正多活几年, 蜀国定会是另一种局面。

二叹关羽攻襄樊

关羽攻襄樊, 是战略上的急燥冒进, 是重大的决策失误, 虽取得了水淹七军的局部胜利, 但最终导致荆州被吴国乘虚袭占。 此役令蜀国失去了三分之一的根据地, 荆州蜀军全军覆灭, 把当时蜀国的大好形势给断送了, 令诸葛亮在汉中和荆州两路出击讨伐曹魏的战略构想成为泡影。

此役还直接导至之后的先主伐吴报仇战役之败. 可以说关羽攻襄樊之役是蜀国由强变弱的转折点。可惜, 可惜!


三叹先主伐吴未果

初期取得较大胜利, 但未能适可而止, 拒绝吴国的求和, 最终兵败, 甚为可叹。 大家都清楚, 我就不多写了。

四叹挥泪斩马谡

马谡早在荆州时期便开始辅助诸葛亮, 三国志说他: “才器过人, 好论军计, 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以谡为参军, 每引见谈论, 自昼达夜。”可见他是诸葛亮的左右手, 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 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高参。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就是采取了马谡 “攻心为上” 的策略, 成功让南蛮真心臣服, 永不作反, 解除了蜀国的后顾之忧。


马谡因街亭战败而被处死(三国志说是入狱致死), 似乎是处罚过重, 在三国时期将领因战败而被处死十分罕见, 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 如果打一败仗便杀一个将军“以正军法”, 有多少将军够你杀? 而且蜀国人才如此短缺, 更是不该如此。 正确的处理应是撤职留用, 戴罪立功。 马谡之死, 直接受害者是诸葛亮他本人, 因为他从此失去了唯一信得过的心腹参谋, 最得力的助手。 马谡死后, “国之疑难可问谁?” 再无人为诸葛亮出谋献策, 分担繁重的军政事务了。 事件还间接导致诸葛亮操劳过度, 过早地躹躬尽瘁.

五叹诸葛亮的错误战略方针

蜀弱魏强是不争的事实, 个人认为魏国的综合实力起码是蜀国的3倍以上。 有什么根据? 各位只要看看地图就清楚了, 蜀国的地盘只有今天的四川、 重庆、 汉中、云南, 而且云南是南蛮的地方, 只是臣服于蜀国而已, 说白了蜀国的真正国土只有重庆分出去前的四川省加汉中而已(一个省另一地区). 而魏国的国土则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甘肃六省的全部, 还有江苏、安徽、陕西、新疆四省和北朝鲜的大部, 加上襄樊地区. 你可能会说, 四川地大人多啊! 但是魏国的实用土地起码蜀国的三倍。 是的, 四川人多, 但中原人更多! 根据263年人口统计, 蜀国的人口只有94万, 而魏国的人口是443万, 魏国是蜀国的4.7倍。 中原在人才方面的优势, 就更加不知要强多少倍了。

魏蜀实力差距如此悬殊, 蜀国只有和东吴联手, 同时进攻魏国, 才有几分胜算。 如果不能和东吴联手, 只能稳守自保。
诸葛亮可能是怕辜负了先主的重托, 急于平定中原, 不顾蜀弱魏强的事实, 不顾蜀道难于运输给养的问题, 不顾祁山易守难攻的不利战场地势, 在没有得到东吴真正配合的情况下, 独力六出祁山, 强攻魏国, 结果都是劳师动众, 无功而还, 大大削弱了蜀国的国力。

你可能说六出祁山也打了不少胜仗啊! 可能是吧, 但最终都是寸土未 得, 没能达成任何的战略目标, 基本上都打成了消耗战。 问题是魏国耗得起, 蜀国耗不起啊!

相比之下, 东吴就聪明多了, 从不主动真心地去攻打魏国, 顶多是虚张声势, 假惺惺作秀出兵 “配合”一下蜀国。 东吴很多时候还倒向魏国, 从中渔利。
诸葛亮六出祁山, 蜀国和魏国两败俱伤, 东吴渔翁得利, 获得了长期和平发展的大好时机, 最终坚持到280年。

所以本人认为诸葛亮主动进攻魏国的策略是十分错误的。

在当时的国情和敌强我弱的形势之下, 蜀国的正确国策应是: “东和孙吴, 北防曹魏, 大兴内政”。 蜀国地势险阻, 易守难攻, 要防范魏国的进攻是很容易的, 而且那时的魏国也不急于进攻蜀国。蜀国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经济和内政上, 大力发展农工商, 鼓励生育, 让人民休养生息, 安居乐业。假以时日, 必定国富民强, 人丁兴旺。 待兵精粮足了, 再联合东吴北伐中原也不迟。 就算北伐不成功, 守住蜀国的一亩三分地应该是没问题的。

六叹诸葛亮的人才政策

诸葛亮事必亲躬, 事无大小一手包办的作风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试想一个大集团公司的总裁把清洁工请假之类的小事都亲自去管, 其它一众公司经理、部门经理、科长、股长等等还有事情做吗? 还有机会发挥吗? 还有机会锻炼吗? 是的, 在这样的公司做干部很爽, 什么都不用操心, 喝喝茶看看报纸就行了。 只不过几年下来, 脑袋都生锈了, 人才也变成废柴了。

另外, 诸葛亮定下的人才录取任用标准过分严苛, 要求各方面都接近完美才能录取任用, 不能有什么缼点。 假设关张赵等人在先主去世后才去投奔蜀国, 面试的评语和结果可能是:

关 羽: 骄傲自大, 目空一切, 轻视士大夫, 不予录用
     张飞: 性格暴躁, 嗜酒, 有暴力倾向, 不予录用
    黄忠: 年纪太大, 不予录用
    马超: 家庭出身复杂 (有羌人血统), 不予录用
 魏延: 脑后有反骨, 不予录用
    庞 统: 相貌丑陋, 影响军容军威, 不予录用
 法正: 睚眦必报, 心胸狭隘, 不予录用


在一众蜀国开国功臣之中, 能达到诸葛亮用人标准的大概只有赵云。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三国能有几个赵云啊? 诸葛亮如此严苛的用人政策, 把大部分的人才都排除在自己的阵营之外了, 间接把他们拱手送给魏国和东吴了。 难怪到了后期会出现 “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的可悲局面。
相比之下, 先主刘备的用人政策就高明多了。 他老人家求贤若渴, 慧眼识英雄, 有一技之长之人通通收罗帐下(此人是否有吃喝嫖赌等缼点一概不管),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先主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 用人唯才的用人之道, 使他领导下的蜀国人才济济, 单单顶级的人才, 文有诸葛、庞统、法正,武有关、张、赵、马、黄、魏延、严颜, 这是何等鼎盛的阵容啊! 写到这里真是忍不住怀念英明伟大的先主啊!

反观诸葛亮主政后的蜀国, 基本上都是沿用先主的旧臣, 吃先主的老本, 诸葛亮培养和发掘的人才少之又少。 一个国家人才凋零如此, 安能不败?

七叹枉杀魏延

在夺取法中之后, 先主便委任魏延为汉中太守, 即汉中方面军司令。 汉中是蜀魏战场的最前线, 担负着对抗曹军的重任, 而先主深为器重的三弟张飞当时只能屈居偏僻的巴西阆中。 可见在先主眼中, 魏延是个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

魏延参加了蜀国的几乎所有战役, 南征北战, 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知道后来诸葛亮为什么老是和魏延过不去, 诸葛亮对魏延是言不听计不从。 本人认为, 魏延所提出的以5000兵出子午谷抄魏军的后路是条好计策, 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 不予采纳 。 魏延此计是一招十分厉害的杀着, 因为魏国大军在祈山和
诸葛亮对峙, 后方空虚, 如魏延所部子午谷奇袭成功, 一方面威胁西京长安, 另一方面断了魏国大军的粮道和后路, 想想这会产生多么震撼的效果啊! 被困在祈山的魏国大军必定会军心大乱, 全线溃败, 这时诸葛亮大军乘胜追击, 必定消灭其大部分, 并乘机攻占长安, 光复中原大业指日可待!!

万一此计失败, 最大的损失只是5000兵马而已, 对大局并无影响。所以这计策值博率极高, 应该放手一博. 可惜诸葛亮不用之。 30年后, 魏国的后起之秀邓艾照抄魏延此计, 兵出阴平小道, 结果以极少的损失便一举击败蜀国!!

关于魏延作反一事, 是不合常理的, 本人觉得很可能是一宗寃假错案 。 首先是作反的诱因: 诸葛亮任命杨仪为统帅, 魏延不服. 不服是肯定的, 但魏延当时的地位己相当于副统帅了, 为了这半级职位有必要作反吗? 再说动机: 作反有什么好处? 作反能有什么作为? 作反就能当上正统帅吗? 他属下的兵顶多是一两万吧, 有能力打下汉中和打回成都吗? 如果投靠魏国和东吴, 人家能信任你吗? 就算人家能收留你, 能给你当副统帅吗? 作为蜀国当时功劳最大, 资历最深的大将, 在蜀国享有无上的荣耀和极高的代遇, 我不信魏延会蠢到放弃自己毕生努力, 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就, 跑去敌国从头开始. 而且作反的后果是很严重: 全家老少都在成都, 是要诛九族的. 魏延那时年纪也不小了, 人年纪大了, 家人才是心里最珍惜的东西啊!


总之魏延作反是不可能的, 防非知道杨仪要杀他.
事件的真相可能是, 杨仪接任统帅后, 觉得自己的资历和能力都不够, 担心众将不服, 特别是担心在军中威信最高的魏延会搞小动作, 把他赶下台. 于是杨仪先下手为强, 收买笼络魏延的部将马岱, 诬陷魏延作反, 并假传诸葛亮遗嘱, 令马岱在魏延不备时进行诛杀.
蜀国本来就人才奇缺, 枉杀大将魏延和谋士马谡, 是自断臂膀, 自毁长城啊!!
八叹姜维穷兵黩武

姜维是诸葛亮一手提拔和培养起来的接班人. 姜维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治国方略: 军事斗争为主, 内政建设为辅; 以攻为守, 主动出击, 务求打败魏国.

诸葛亮六出祁山, 姜维更是九伐中原(有一说是11伐), 真可谓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只可惜都是劳师动众, 寸土未得, 徒劳无功. 我只有用“穷兵黩武”来形容姜维的“壮举”, 因为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台词了.
无可否认, 诸葛亮和姜维打了很多胜仗, 都是伟大的军事家, 但不是伟大的战略家. (注: 诸葛亮年轻时曾是伟大的战略家, 但自从主政蜀国后, 不知是不是当局者迷的或是年龄的原因, 在战略大局问题上越来越湖涂了, 最后还推翻了自己“联吴抗魏”的正确方针, 带领蜀国和魏国单打独斗, 大干起来, 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 正是诸葛亮和姜维不自量力的战略方针, 把蜀国引上了歧途. 大方向错了, 再能干, 再努力, 也是徙劳了.

从公元228年至262年的34年中, 蜀国对魏国进行了十五次的大规模征战, 如此频密地发动大规模战争, 就算是今天的美国也望尘莫及、也吃不消啊!

到公元263年时, 蜀国的国力已基本被连年的征战消耗光了, 总人口只剩下94万, 蜀国好像是一栋被白蚁蛀空的木质大厦, 只剩下外売了. “爱好和平”的魏国29年来第一次进攻蜀国, 邓艾和钟会在大门轻轻地踹了一脚, 蜀国这幢摩天大楼就轰然倒地了, 轻易得连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 其实他们真正要多谢的人是诸葛亮和姜维啊!
九叹诸葛瞻兵败绵竹

诸葛瞻移师绵竹, 扺抗邓艾大军, 并没错, 错就错在有勇无谋, 没有利用绵竹的险要地形, 据险死守, 而是出城与兵锋正盛的邓艾大军打野战, 发动自杀式的冲击, 结果父子战死, 全军覆没, 令成都失去最后的屏障. 真不知道诸葛亮是怎样教儿子的!

正确的策略应是: 诸葛瞻在绵竹固守一段时间, 消耗邓艾的大批兵马, 再撤回成都坚守, 等待姜维大军回援. 成都城墙高大坚固, 城中还有几万兵马, 而且邓艾的兵也不多, 只有几万人, 诸葛瞻要守上两三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就算姜维无法摆脱锺会回援, 成都周围和南边州郡的兵马必定蜂拥而至, 前来勤王, 到时邓艾军便会陷入四面受敌的险境了. 只可惜诸葛瞻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处理!
十叹姜维复兴之计功亏一篑

姜维成功策反钟会, 眼看蜀国复兴在望, 可惜未能处理好不服的魏将, 而功亏一篑. 当然, 就算姜维和钟会光复蜀国, 蜀国也不再姓刘, 而是姓钟了.

 

俱往矣, 往事只能回味, 正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本文链接地址: 反思三国蜀汉之败。

文章来自网络,chinajobbox编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代表个人观点立场,不知谁是原创作者,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我第一时间时间处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chinajobbox

简历投递resumejobbox@qq.com登录投递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谢谢支持丨www.jobsapk.com丨如未注明,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chinajobbox:反思三国蜀汉之败 | jobcolour

headhuntchinajobbox

发表评论


表情